一个百亿级别的互联网个人消费abs(资产证券化)市场正在形成。
6月7日,蚂蚁金服旗下消费借贷产品“花呗”发行20亿元abs,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整理,加上此前京东白条公开发行总计55亿元abs,分期乐公开发行2亿元,以及蚂蚁金服旗下另一款消费金融产品“借呗”的私募abs,已经有上百亿元的市场供给。
互联网消费金融abs形成百亿市场
互联网经济风头正盛,消费金融又是经济升级的大势所趋。“互联网 消费金融”双剑合璧没有理由不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却并非如此顺利。
按照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基础资产需转移给spv(特殊目的工具)。拿消费金融abs来说,需要转移的基础资产就是个人消费贷款形成的债权。这个转移的过程可能是“真实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债权的权益实际上已经从阿里和京东分离出来;如果不是“真实销售”,则可视为质押融资。
互联网已经渗入消费金融的各个链条
如果花呗、京东白条走的的确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模式,那么很显然,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和阿里、京东本身的信用不再有关系,这两家公司没有任何义务为投资者购买其abs产品而“兜底”。因此在abs市场上论基础资产“出身”而采取行动的“拼爹”逻辑基本失效。另一方面,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本身具有极高的小额巨量性,机构投资者难以对这种分散性强的基础资产进行有效评估;互联网公司的授信方式以及风险控制模型也大大超出了机构投资者评估传统abs的方法论,这让机构投资者也有种摸黑抓瞎的不安感。
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以及分期乐是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abs的主力
这意味着,如果想让深谙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机构投资者买账,互联网公司必须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为其abs产品增信。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最惠而不费的方式是利用互联网方式增信,比如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反映能力对自身的基础资产情况(比如违约率、违约时间分布,还款情况、风控数据等)进行充分披露,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增进资本市场对自己的好感。目前分期乐自建的spv系统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方向上进行突破的。
当然,互联网公司也可以选择金融方式增信。比如给abs产品进行分层,一方面适应了不同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优先级的产品就变得更有保障。还可以通过为基础资产的未来收益流进行保险等外部增信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abs产品的认可度。
但要强调的是,abs产品虽然不在互联网巨头们“兜底”的范围,但巨头们的平台交易量,利用大数据发展出来的风控模式却实实在在地为abs产品的现金流做出了保证。这也是为何在当前基础资产看不太清、增信较为有效的情况下,互联网消费金融abs产品还是能维持较低收益率的原因。
p35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