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技业的领先交易推手华兴资本获得了中国的批准,拿到了牌照。这家在香港注册、深耕并购和私募的投行,为何要转战内地?这是否预示着科技业融资的新动向?
资本与科技的辩证法
在技术和资本的辩证法中,科技企业首先必须要有资本——技术研发的烧钱效应和并购初创公司以获取技术,这两条道路都意味着资本的必要性。即便是对于作为硅谷创新巨人之一的苹果公司,还是对于bat中最具活力阿里来说,通过资本来初创企业,都是占据风口、抢占新市场的重要战术。阿里对跨国跨领域的并购早已不稀罕,苹果今年年初刚收购了增强现实领域的初创公司 flyby media,这已经是它近年来收购的第四家相关公司。
作为增长引擎的科技业对资本的倚重,无可避免地让科技业和资本市场相互影响。正如19世纪后半叶,美国公司的融资使得纽约资本市场容量进一步发展到可与伦敦相匹敌的地位一样,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风投、私募机构的发展。华尔街日评论称,(华兴资本)这家精品投行在初创公司并购和私募融资等一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交易中崭露头角,成为领先的交易顾问,连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竞争对手也望尘莫及。这也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本土化的资金需求对中国资本市场有利影响的鲜活体现。
科技行业带动创投、私募等机构发展
影响还不止于此,这同样可以在美国铁路时代找到例证。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铁路公司的债务问题使得j.p.摩根为代表的投行开始活跃,促成了美国资本市场结构向投资进行转变。当前中国资本供给市场也在“脱媒”——商业银行在科技企业投资潮中后人一步,对抵押资产的倚重决定了现有商业银行无法对接“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在互联网行业的整合过程中,风投和私募机构也在积极参与。华兴资本就曾主导参与了美团网和大众点评价值150亿美元的合并交易、阿里巴巴对优酷土豆价值44亿美元的收购以及滴滴与快的规模为60亿美元的合并。
互联网企业的并购潮为资本带来机会
如今,资本又瞄上了ipo。从数据角度来看,华兴资本转战内地证券业理由很充分:2013年实现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占全球科技企业上市总量的比例仅为9%,而在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飙升至38%。到了2015和2016年,这种上升趋势更加明朗,据信息时报的报道,普华永道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科技、传媒及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陈建孝预计,2016年中国科技企业上市活动将稳坐全球前三,中国资本市场也将成为全球最热的ipo融资市场之一。和私募不同,ipo是一个相当严格的程序,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扎根在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内。这也就是华兴资本目前在做的。
华兴资本早在2006年就已经在布局科技行业
至于互联网行业“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是否也将给资本市场带来剧烈分化,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课题。
p39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